close

在知乎看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,我也在裡面發現自己的盲點,跟大家分享:


有很多人向我提过这种类型的问题:

“老师我觉得自己的毛病特别多,我总是非常的敏感,和朋友交往很容易被他们伤害,但是我又不好意思向他们表达出来;

我最近也特别的抑郁,心境特别低落,很绝望,不知道该怎么办,工作也不想做,每天上班都很痛苦,总是一边痛苦一边拖延,但是我又知道这样是不行的,但就是还不愿意去工作,我也知道自己该多出去多和朋友聊聊或许会好一些,但是我就是不想出去,只想自己一个人呆着。

所以现在我每天都特别的焦虑,老师我到底该怎么办呢?”

然后我通常会对他们的问题做一个简短的分析,然后提出一些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。

对方通常会说:老师你说的太对了!我的确就是这样的!我小时候/我和我的一个朋友/前几天等等等,然后再举两三个问题进一步来证明自己的问题。

通常这个时候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了,只能够对对方表示一定的同情和安慰。

但是呢,重点在于接下来对方一定还会再问我一个问题:“老师那我该怎么办呢?”

注意,我的意思是:在我已经明确的给对方提了精准的建议之后,对方还是会再次问我,他应该怎么办。

而且多数时候,上面的那种对话模式是要重复好几次的,就是不管我给他的建议重复了几次,对方会一直像没听到一样,他们只会关注我对他们“问题”的分析,并继续谈出更多的“问题”;

却对那些如果“解决”问题的建议十分的不敏感,以至于他们会在我重复了很多次建议之后依旧问我:我该怎么办?

这样一种情况的产生,最根本的原因在于,许多人的思考模式都是“问题导向”的,而非“解决导向”的。

什么叫做“问题导向”呢?

也就是说,你的关注点会一直持续在困扰你的问题上,那些限制你的阻碍上。

而“解决导向”思维的人,他们的关注点则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,迅速集中在: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?我要通过哪些方法和步骤来达成目的?我要开始的第一步是什么?

同样是“我很痛苦,我该怎么办?”这样的一个疑问,“问题导向”思维的人,他们始终只关注在“我很痛苦”这前半句上,而“解决导向”思维的人,他们的关注点则更多的是在“我该怎么办”这后半句上。

表面来看,一个“问题导向”思维的处于痛苦之中的人,他也很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,但问题在于,他其实并不想“解决”自己的问题。

“解决”的意思,是我们针对问题,付出有效的努力,来一点一点的将问题给克服。

我们是实实在在的面对这个问题,并且付出实际的行动去直接的接触这个问题。

而“问题导向”思维的人,他们其实只是希望这些问题、这些痛苦能够“没有”了。他们想要的并不是“解决”问题的方法,而是让问题自己“消失”的方法。

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:比如说你因为没有钱而很焦虑,“解决导向”思维的人,他们想要的是怎样让自己去赚到钱,而“问题导向”思维的人,却希望的自己能够“不焦虑”。

而且这种“不焦虑”的涵义是:我不用付出任何的努力,我什么都不用做,只需要别人告诉我一个很简单很神奇的方法,一下子就能把我的焦虑给“拿掉”、让焦虑感直接“消失”。

这是很多人在给出了“解决方案”之后,依旧还是在不停的问“我该怎么办”的根本原因,因为他们从最根本的层面上就没想要直接面对问题、解决问题,只是希望让问题直接消失,而自己又不用付出太多。

那么,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心态呢?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全文可以到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42518509

arrow
arrow

    pipi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